切换到宽版
  • 69阅读
  • 2回复

[猎奇]质量胜于体量:四艘运粮船击败整个奥斯曼帝国舰队 [14P]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在线天人地

UID: 1627269

精华: 2
级别: 玉清道君
 

发帖
260165
金币
68815
道行
32413
原创
97
奖券
30
斑龄
0
道券
30
获奖
0
座驾
设备
摄影级
在线时间: 26388(小时)
注册时间: 2012-09-03
最后登录: 2024-06-01
—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(2024-05-17) —




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,总有无数经典且让人咋舌的以少胜多案例。很多时候,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规模体量,而是更仰仗于装备、训练水平和勇武风尚。至于单纯纸面数量多寡,则会因各类情况而沦为次要因素,甚至会间接产生负面效果。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围,便多次上演过类似好戏。
尤其是水面战较量中,志在必得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竟被4艘商船击溃。


注定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 默罕默德二世
早在1451年,苏丹默罕默德二世登上大位,准备以武力消灭拜占庭残余势力。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正处国力上升期,治下领地横跨欧亚大陆,却始终无法将君士坦丁堡收入囊中。究其原因,就是无力封堵走水路输入的各类援助。由于整座城市三面环海,即便被断绝掉所有陆地上通道,也很难遭遇严重粮荒。因此,新任苏丹在备战时额外看重海军部门,几乎将同时代的所有策略都加以运用。




三面环海地形 让君士坦丁堡不易被封禅
首先是组建庞大舰队。尽管土耳其海军起源自1308年,却始终受限于规模太小而缺乏威慑力。默罕默德二世便以加里波第为中心,集中力量建造126艘各类战船。其中的31艘为大型加莱桨帆船,属于地中海水域的制式装备,并且大都在船艏安装有小型火炮。这支新军由出身保加利亚的苏莱曼-巴尔托格鲁指挥,主要由爱琴海沿岸的希腊人担任水手,也不乏从黎凡特等南方地区赶来的志愿者。甚至还有部分西班牙人应征入伍,为他们提供最先进的欧式武器指导。


1451-52年 奥斯曼帝国疯狂建造战船
其次是用炮台封堵航道。默罕默德在1452年下令建造两座堡垒,分别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侧,可用火炮攻击任何通过船只。其中,欧洲的鲁梅利亚堡在君士坦丁堡以北,而亚洲的安纳托利亚堡为南侧。既安装有足以摧毁单艘船只的重炮,也包括大量直指水线高度的大型火器,可谓是武装到牙齿。敌对船只无论是由爱琴海闯关,又或是企图从黑海南下,都无法避开堡垒的火力覆盖范围。


留存至今的鲁梅利亚堡 属于早期海防炮台
最后还有外交笼络。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北侧,是由热那亚人控制的加拉太飞地,主城区中亦有威尼斯等海洋商业国家的租界。奥斯曼帝国为避免麻烦,主动向他们送上橄榄枝,希望用武力威慑+市场诱惑的经典组合,劝退任何可能的军事援助。以至于在后来的战争中,上述势力虽不甘于现状被改变,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出兵共识。


奥斯曼土耳其一度与威尼斯等欧洲国家改善关系
公元1453年4月,总计130000人的奥斯曼大军如期而至,誓要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克君士坦丁堡。城中的拜占庭守军不过70000余人,且绝大多数是没有军事技能的动员市民,只能把少量西方雇佣兵、志愿者和水手都召集起来使用。倒是古罗马时期修建的宏伟城墙依旧坚固,但仍有北侧的金角湾部分较为低矮,被供方双方视为关键区域。因此,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命令用有巨型铁链锁住入口,再征用港内的各类船只进行据守。




在金角湾部署防御的君士坦丁11世
4月18日,默罕默德二世命令海军进攻,企图以数量优势占据金角湾。但港口内的守卫早就严阵以待,用10艘最大的卡拉克帆船充当浮动木城,紧紧护住后方的拦海铁链。由于造型非常高耸,让少量水兵可以居高临下的肆意向敌人射击。两军相接前,土耳其人已经发出一轮弓箭、火炮齐射,却根本打不过坚固的船体本身。随后按常规战术强行登攀登,又被像大雨一样倾斜而来的箭矢、标枪和石块击退。当土耳其舰队准备从侧翼包抄,还会遇到仅剩不多的拜占庭桨帆船堵截。最后只能承认失败,重新回到原先的封锁位置。


末代拜占庭海军 大量依靠意大利水手
此时,苏丹和他的高官们还没意识到,奥斯曼舰队到底离先进水准还差多少?直至4艘行动迟缓的商船误入战场,才以更为屈辱的方式给予打脸!


拜占庭的大型运粮船 主要是由热那亚人操作
4月20日,3艘来自热那亚的卡拉克帆船驶过马尔马拉海,载着粮食、武器径直开往君士坦丁堡。途中,他们遇到1艘属于拜占庭皇帝的大型运粮船,便准备组团冲过土耳其人的舰队封锁。正在前线督战的默罕默德二世接报,当即下令所有战船前去围剿,希望用单方面围杀来一雪前耻。为此,他们还将更多装备不错的重步兵派遣上舰,催促划桨手尽全力冲杀过去。只用很短时间,就已经将目标附近的海面围的水泄不通。那些困守城头的希腊市民、驻扎郊外的土耳其士兵都停下手头工作,将目标聚焦于这场冲突。苏丹更是率亲信登上附近的一座小山观摩。


亲自督战海军舰队的 默罕默德二世
可惜,奥斯曼人自战斗爆发起就居于下风。他们的桨帆船猛烈开火,从四面八方倾泻石弹、弩箭和标枪。但热那亚人的卡拉克帆船岿然不动,继续以缓慢且坚定的向北方持续移动。由于并未装备大炮,船员们只能发射箭矢、标枪和投掷石块,几乎不费多大力气就能命中。这主要是因为海面波涛汹涌,让低矮的桨帆船很难稳定,彼此间又排列的太过密集。土耳其人一直希望攀爬上船,却永远躲不开守卫的精准点杀。更为糟糕的是,由于船艏火炮过于固定,几乎没可能提高仰角打坏风帆。


即便没有配备火炮 卡拉克帆船的防御能力依旧突出
讽刺的是,看似威望的卡拉克帆船也有致命弱点,那就是过于依赖自然力推动。当他们突围至金角湾入口,就因为海面完全无风而停在原地。亲自指挥的巴尔托格鲁抓住机会,再次用百余艘桨帆船将她们团团包围。然后使用炮弹与点燃的箭矢纵火,企图用烈焰搞定这些硬骨头,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座舰去撞击那艘大型运粮船。奈何目标过于坚固,轮番几次都没能让进攻方得逞。一些船员在战斗间隙还有时间取水,把着火区域的损坏降至最低。真正能让他们喊怕的因素,恐怕只有攀爬者人数。只不过梯子、抓钩都是有限的,而用于反击的石块、箭矢数量远多于此。


两小时激战 并没有阻止运粮船抵达君士坦丁堡
经过两小时激战,无论热那亚船员还是土耳其士兵都已精疲力尽。微风则在关键时刻重返海面,帮着将停滞的卡拉克帆船缓缓推向金角湾。两艘威尼斯人的桨帆船突然冲出,瞬间便将斗志尽失的奥斯曼舰队珍珠。于是,四艘商船得以顺利将大部分物资送到拜占庭人手中。虽无力扭转全局,却或多或少为君士坦丁堡的防御者增加些许底气。


土耳其人只能通过陆路将船送到金角湾
事后,目睹全过程的苏丹默罕默德二世怒不可遏。他险些将自己亲自任命的海军将领送上砍头台,同时也明白奥斯曼舰队与同时代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。正因如此,才想出挖掘陆地通道的办法,将船直接投放至金角湾另一侧。但在这项工程学壮举完成前,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固若金汤,始终拒绝成为新来者的伊斯坦布尔......
1条评分金币+35
xgch 金币 +35 辛苦了,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! 05-17
山庄提示: 道行不够,道券不够?---☆点此充值☆
 
天人地
在线smen
京师四门提督神爷

UID: 309051

精华: 39
级别: 天外仙宗

发帖
381926
金币
2324
道行
12474
原创
905
奖券
1249
斑龄
0
道券
1250
获奖
0
座驾
C200L
设备
 摄影级
高级认证
在线时间: 24818(小时)
注册时间: 2007-10-27
最后登录: 2024-06-01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05-17
身临其境 有如亲临
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
 
在线jjybzxw

UID: 551814


发帖
57450
金币
596107
道行
1944
原创
1722
奖券
1582
斑龄
22
道券
391
获奖
0
座驾
设备
摄影级
在线时间: 19240(小时)
注册时间: 2008-10-01
最后登录: 2024-06-01
只看该作者 板凳  发表于: 05-17
上文提到的“四艘运粮船击败整个奥斯曼帝国舰队”的描述可能是一个夸张的说法,但这个故事背后的战役确实发生了,这就是著名的勒班陀海战(Battle of Lepanto)。

勒班陀海战发生在1571年10月7日,是基督教联合舰队与奥斯曼帝国舰队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海战。这场战役在地中海的勒班陀湾(Gulf of Lepanto)进行,今天的希腊境内。当时,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地区占据着主导地位,而教皇庇护五世为了对抗奥斯曼的扩张,推动建立了一个由西班牙、威尼斯共和国和其他几个基督教国家组成的联盟。

尽管奥斯曼帝国的舰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,但基督教联合舰队在战术和训练上更胜一筹。在这场战役中,联合舰队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帆桨战舰,而奥斯曼舰队则依赖于传统的桨帆船。据说,在战斗中,四艘装备火炮的大型威尼斯运粮船表现突出,对奥斯曼舰队造成了重大打击。

尽管“四艘运粮船击败整个奥斯曼帝国舰队”这一说法过于简化且可能含有夸张成分,但无可否认的是,这场战役确实是西方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海上胜利之一,并且对于阻遏奥斯曼帝国向西欧的扩张产生了重要作用。

君士坦丁堡之围(Siege of Constantinople)发生在1453年,这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(现伊斯坦布尔)发动的一场决定性进攻。该战役最终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,标志着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变。

战役背景:
自1451年起,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开始积极筹备攻城。他加强了海军力量,建造了大批战船,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建立了鲁梅利亚堡和安纳托利亚堡,以控制海峡交通。同时,他通过外交手段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外部的支援能力。

战役过程:
1453年4月6日,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约10,000至15,000人的军队包围了君士坦丁堡。拜占庭守军由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领导,大约有7,000至10,000名士兵。虽然守军人数相对较少,但他们拥有坚固的城墙和良好的防御设施。

最初的几次攻击中,奥斯曼军队未能取得进展,反而遭受了重大损失。然而,穆罕默德二世并没有放弃,他命令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攻城塔,试图通过高塔上的士兵直接跨越城墙。同时,他还利用重型攻城锤和炸药对城墙进行破坏。

5月22日,攻城塔成功抵达城墙边,并被用于跨越防御。经过激烈的巷战,奥斯曼军队终于在5月29日打破了拜占庭防线,涌入城中。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战斗中阵亡,拜占庭帝国至此灭亡。

战役影响:
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。它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结束,而且意味着基督教欧洲失去了在东地中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。同时,这也为奥斯曼帝国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,使其成为之后数百年间欧洲、亚洲和非洲的重要力量中心。

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后,将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,这座城市也逐渐发展成为一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特色的繁华都市。这一事件对于欧洲的政治、宗教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1条评分金币+18
xgch 金币 +18 回复认真,加分鼓励 05-17
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
 
快速回复
限120 字节
认真回复加分,灌水扣分~
 
上一个 下一个